现实需求疲弱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变化的后果是大大提高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历史经验和理论模型都证明,结构的内生变迁来源于相对价格的变化:当要素间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旧有均衡便会被打破从而形成结构性的帕累托机会,经济资源便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向有利可图的配置方式倾斜,从而导致在总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结构发生变迁。
在这种复杂的货币背景下,由货币当局发起的外生性的利率升降,不仅仅会影响总量的资金价格,还会引起货币结构的变动。这三大需求都是利率的反函数,但是利率弹性并不相同,以支付结算为目的的短期活期存款对利率的敏感性一般要比预防性和投机性需求的敏感性低,尤其是以投资和投机为目的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较高高,因为从其负债端来看就是为投机融资的资金成本。二是货币需求函数结构的变化。按照交易对象可将货币划分为两大层次,一个是实体经济的交易靠广义货币(M2)作媒介(除现金外商业银行作为负债方的存款),另一个是银行间金融资产的交易,靠基础货币作媒介(中央银行负债,法定准备金相当于被冻结)。当前这两大层次的货币在定价上形成双轨制,广义货币(剔除流通中现金和部分同业及长期存款)的价格受到管制,银行间的交易结算却是市场化定价。
当存款管制利率强制性的低于市场化货币利率,货币或者存款的保值增值功能就受到压制,持有预防性存款的机会成本相应变高,这时候货币在金融资产组合中就沦落为劣等品,除非有交易支付和汇兑的利率刚性需求,人们对存款的价值储存功能表示失望,相关需求也就得到抑制,本来由市场化定价的价值贮藏功能被削弱,货币需求函数的结构便受到冲击,因而导致货币需求函数内部参数的不稳定,最终使货币政策的执行、传导和发生方向产生高阻尼摩擦和不可测时滞,影响货币总体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个是负债结构自身内部发生的变化,表现是自营存款降低但同业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就是跨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管理服务外包的过程。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原罪"。其次,资本账户管理的重心需要从"宽进严出"转变为"奖出限入",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重要的国际地位。全球范围需要防范的是金融集团通过市场操纵或垄断在不改善资源配置甚至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情况下获取高额利润。因此顶着美国等西方压力,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是完全必要的。
这是当前和未来IMS不稳定性的结构性根源,也是国际社会亟待破解的全球化难题。" 4、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策略与阶段性重点 我们关于货币国际化条件的实证分析表明,一国经济总量和货币的网络外部性对于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极具重要性。
构建多极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IMS改革最具现实意义的方向,也为众多国际经济智库所认可。但是IMS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或单极化,以及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导致可贸易产品生产能力的全球布局与需求脱钩是两个更深层的原因。培育人民币离岸市场,奠定海外实体经济活动中的人民币计价、结算和交易的网络基础。但是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是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球贸易、投资、生产和金融活动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的提升。
相比较,德国同样是二战战败国和美国的军事附庸,但是德国只是在苏联瓦解、消除了对美国的军事依附地位后才启动了另一种形式的本币国际化,即创立一个由德国主导的共同货币,并由此实现了对欧洲经济的渗透和主导。这是因为人民币的海外净投放取决于中国的贸易顺差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拓展程度,只能稳健而无法激进。通过更好地发挥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和并购功能,促进产业资源更大力度地向有效率企业组织的集中,培育和强化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产品、技术、资金、管理、品牌、网络和配套服务),为企业成功的跨国投资创造必要的条件。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有两项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产生深远影响。
刘熀松(2013)"从人口因素看未来20年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海通证券研究》,2013年第1期。放松并最终取消行政管制,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与银行体系的平衡发展。
资料来源:CEPII﹠Bruegel(2011). 图1.3 1980-2010年经常账户不平衡(占全球GDP比例) 第二种观点可称为"亚洲新兴市场与大宗商品出口国金融欠发达"观点。因此,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需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和吸引先进生产者服务业中的国际顶尖企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中国总部,并吸引国内领先企业总部或国际部落户自贸区,以此构建高水平的中国对外投资服务平台。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第三,美国这家全球银行能否为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已面临质疑。这使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和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增长,积累起体现人口红利的贸易盈余。金融转型的内在要求在于:政府的立场需要从帮助企业筹集廉价资本转变为保护债权人和中小投资者防范商业的欺诈。在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并呈现出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极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方向,人民币国际化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人民币为载体的亚洲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可促进全球经济金融的平衡发展,并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未来3-5年如果美元升值,将给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带来战略机遇。
价值效应和网络效应都难以拓展。因此,加快内部的体制改革,提高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参与度是我国政府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所需要加快推进的。
因此,中国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国内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推进国内产业的重组和整合。国际社会支持多极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方案大都认为,多极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形成取决于大国政府(主要指中国政府)的意愿与市场的选择。
2、大宗商品计价的推进需要一国所有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因此需要最高决策层战略规划和部署(包括必要的双边货币合作协定),把握时机大胆推进。国际储备货币之间具有竞争性,从而有助于发行国遵守相应的货币纪律。
如果美国联邦政府不能有效征收本国全球化资本的所得税,那么这家全球银行信用和资本充足率就无法维持。这一时期美元的购买力较为强劲,而且资本回流美国会导致较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流动性紧缺,从而给中国资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带来机会。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通过提高自身和整体经济的杠杆率,制造泡沫并获得高回报,而将泡沫破灭的风险转嫁给各国财政。美元不受石油价值束缚,而是影响或左右石油价格。
这个指标类似于银行的资金来源(存款)。GDP与出口总价值反映各国在实体经济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亚洲地区性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的发展需要以一种价值稳定的货币为载体,并且以保护私有产权为主要特征的法律制度作为基础性的制度环境。具体要求是:健全保护私有产权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
这种不对称任其发展,不能排除现行IMS崩溃的可能性。三是可贸易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对进口的过度依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2.0版。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和供给主要源自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该报告预测,以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和印度两国的GDP总量未来50年将增长7倍,很快会超过G7国家,并在2060年超过OECD全部成员国的总和。但是,实际上"国际储备货币的提供,并不需要储备货币发行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来实现。
其与全球化1.0版最大的不同在于全球分工体系。在黄金非货币化的浮动汇率制时代,美国通过奠定石油的美元计价制度,扩大了美元的交易网络,进面巩固和强化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前三个起因导致美元国际地位下降,甚至引发美元危机。本小节仅讨论微观层面的资本输出或加强海外商业存在的问题。
建有永久性国际组织IMF来协调国际货币政策并提供必要的短期融资。再次,海外投资者(外国政府、企业和家庭)基于对中国的长期信心和市场的便利性所形成的人民币国际需求是人民币走出国门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市场条件。